来源:科创帮


2018年11月30日,美国知名智库机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简称CSIS)发布了其资深副总裁、技术政策项目主任詹姆斯·安德鲁·刘易斯(James A.Lewis)撰写的题为《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China》的报告,报告提出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并不是前几个世纪帝国之间为扩张领土和攫取资源而进行的竞争,更多的是对全球规则的制定、贸易和技术领导地位的争夺。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已经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用科技创新来驱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根本转换。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外部环境的考验,还是发展内在动力的需要,科技创新已经日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若想要中国企业迈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离不开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既然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该如何准确地认知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及特点有哪些,以及如何选择与企业自身条件相匹配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等相关问题。



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定义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的。他将“创新”一词定义为:


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并将创新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 制造新产品(即产品创新)


● 采用新技术(即技术创新)


● 开辟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


● 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即原材料创新)


● 引入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即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的提法大致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只有几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权威定义,主要分为以下的三种: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技术创新”一词定义为: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 弗里曼(C.Freeman)对“技术创新”给出的定义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或新服务的首次商业化。


● 曼斯菲尔德(E.Mansfiled)将“技术创新”一词等同为“产品创新”,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


从上面三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一些共同特征:


1.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不同。技术发明通常指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技术的新概念、新思想和新原理,而技术创新往往侧重于改造世界的应用阶段,它是一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活动,并且纵观历史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例子,可以看出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几年,甚至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滞后期”,比如日光灯的发明在1859年,但是直到1938年,经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究人员的改良之后,才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2.  技术创新活动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在整合了各创新要素基础之上的多阶段决策过程,具体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方面。



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 


在理解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了解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及其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技术创新的理念。


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大致历经了以下5个阶段:


1

“技术推动”模式 


它认为科学技术是创新的源泉,而后才有样品的设计与生产、制造、营销和盈利等一系列事情,并简单地把市场看作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过于强调了技术的核心地位和导向作用,例如无线电、晶体管和计算机的发明涌现出来的大量创新。


2

“市场拉动”模式 


它认为有怎样的市场需求,就会产生怎样的技术创新逻辑。有研究表明,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这种模式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需求导向作用。


3

“交互耦合”模式 


它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最新技术和社会与市场需求两个系统动态合作、共同作用引发的。


同时,这两个系统的耦合使得创新过程当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联合系统。


4

“整合”模式 


它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职能并行运作的过程,即“并行工程/进程”,这种模式强调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通过整合,在项目中以并行方式开展合作,而不是按照传统链式过程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可以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同时也融合了最新技术和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整合。


5

“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了企业原有固定界面,将用户、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甚至竞争对手都纳入到创新网络当中,这其中涉及到创新和再创新的全过程,较为复杂。


除了需知晓上述5种技术创新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即A-U模型,这对企业管理者把握技术创新的动态变化规律很有帮助。


A-U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提出,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的考察,并将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如下图所示:



不稳定阶段:


产品创新在这一阶段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抓住潜在需求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创新,重点在于完善产品功能,由于频繁变化的产品设计,阻碍了相应的工艺创新,因此工艺创新频率较低。


过渡阶段:


产品技术成熟,并建立了相应的主导设计和产品标准,产品创新频率下降,关注的焦点在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时候企业为了实现规模效益,会采用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工艺创新为主,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过程。


稳定阶段:


产品和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市场需求稳定,此时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之比,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仅以较小频率的渐进式创新进行,较少出现重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



技术创新战略及选择 


在理解了5种主要的技术创新模式和A-U模型之后,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我们,该如何选择与其自身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呢?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而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所构成的循环圈,是一个从老产品家族创新,到技术创新战略,再到新产品家族创新的多次循环过程。


在这其中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实现从老产品家族到新产品家族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旗帜,同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谋划,它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等特征。


企业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一般会历经以下5个步骤:


1.  机会目标及竞争态势的识别


2.  企业自身能力评价


3.  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


4.  基本战略的选择


5.  主要战略部署的决策


从技术开发的视角来看,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自主创新战略:


主要指的是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得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又称为内源创新战略。


优势:有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


劣势:前期投入较大,需要巨额的投资,同时风险也较高,主要适用于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


模拟创新战略:


主要指的是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自主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自主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日本是模仿创新战略实施最成功的典范国家。


合作创新战略:


主要指的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其他企业之间联合开展创新活动的做法,是一种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战略。


优势:可以进一步缩短企业技术创新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地位,有利于企业打破行业垄断,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产业,在复杂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常常选择这一种。


上面所提的3种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最基本的形式。各个战略有其各自的特点,在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创新战略,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近些年的数据逐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种战略为主,其他战略为辅的组合战略模式。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战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根据竞争生态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动态调整,甚至优先采用原先作为“Plan B”的辅助战略。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企业目前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国际大环境下,亟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